永固

关于加强夏季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

日期:

2022-11-21 09:23

各部室、车间、项目部:

   入夏高温季节已经来临,为公司的安全生产、施工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。为了保证夏季施工、生产等工作能够安全有序的进行,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,现提出如下要求,望各单位遵照执行:

   一、提高认识,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

   各单位,特别是厂务部、项目部必须高度重视夏季高温期间的安全生产和防暑降温工作。各部门负责人要把安全措施具体落实到班组、个人,严格要求,严格管理。接此通知后,各单位要进行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,找出薄弱环节,制定应对措施,防患于未然,确保夏季安全工作落实到实处。

   二、认真做好“六防”工作

   针对夏季高温的特点,各部室应认真做好“防汛、防风、防雷电、防高温、防中暑、防食物中毒”六防工作。

   1、防汛

   管理部应对防洪、防汛设施及材料进行检查、储备(编织袋、水泵、手电、雨衣、锨、镐、沙土等)。根据实际需要,公司会合理安排汛期值班和应急抢险工作。在持续暴雨等恶劣天气发生险情时,公司会按预定计划启动应急预案。及时掌握、通报预警预报信息。合理组织应急抢险人员。各位员工应保持通讯畅通。随时听候公司的统一安排,随时准备进行抗洪抢险工作。

   2、防风

   工程部、项目部应针对夏季多风多雨的特性,合理有效的安排组织施工。有计划、有预见的安排吊装、打板工作。对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前预防、提前排除。施工人员应该经常关注天气变化。合理安排吊装作业,及时进行构件加固。避免大风造成钢构倒伏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。

   3、防雷电

   雷雨天气,员工应尽量避免在户外活动,远离高大建筑物、大树、线杆。不要在避雷针附近走动,不要在泥浆、水池附近停留。尽量不要拨打手机、座机等通讯工具。雷雨天气要及时关闭电脑等用电设备。下班后,所有电器应关闭电源,拔下插头,断开网线。

   雷电天气,施工安装人员应停止施工,绝对禁止在屋面等高处作业。

   对燃气系统、液氧系统、变压器等重点部位及时监控。防止出现雷击事故造成损坏。

   4、防高温

   加强夏季安全生产用电管理,认真做好各种电器、机械设备的维护、保养、检测工作。避免电器受潮短路,避免电器超负荷高温运转。防止因电器过热引发火灾事故。要及时清理电器设备上的灰尘和覆盖物,使电器处于良好的通风散热状态。要认真检查每一件用电器具接地是否良好,漏电保护开关动作是否正常。各项目施工人员的临时设施,尤其要做好防高温中暑和安全用电工作。

   对易燃、易爆、有毒、有害气体及物品进行重点监控。氧气、乙炔、燃气、油漆、稀料等应 避免高温、暴晒,远离火源。及时检查更换漏气的管线、阀门、仪表等配套设备。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。

   5、防中暑

   高温酷暑天气,工程部、项目部、厂务部应合理安排工人的膳食、作息时间。适当延长午休时间,避开高温时段,错时工作。掌握必要的防中暑措施和中暑施救措施。给工人提供绿豆汤、白糖、绿茶、冷饮、中暑药品等防暑物品。

   当人员出现头晕、恶心、出虚汗等症状时,应及时迅速的将其移到阴凉通风的位置,同时垫高头部,解开衣裤,以利呼吸和散热。可用凉湿毛巾敷头部,或冰袋、冰块置于头部、腋窝、大腿内侧处,并按摩四肢皮肤,使皮肤血管扩张,加速血液循环,促进散热。如果以上措施不能缓解症状,应及时拨打120急救。

   6、防食物中毒

   食堂要做好夏季饭吃的供应工作,调剂好花色品种,保证炎热季节绿豆汤的供应。尽量不做凉拌菜,禁止制作肉类凉拌菜,剩菜剩饭要热透。采购菜品副食要新鲜 ,加工制作要卫生,防止食物中毒事故发生。

   三、车辆行驶安全

   1、夏季高温,车辆容易出现自燃、爆胎等事故。驾驶员应加强对车辆油路 、电路 、发动机 、轮胎等重点部位专项检查的次数,检查水箱、机油、胎压等是否正常,及时补充。出车前,应经常对车的整体性能进行检查。特别长途驾驶做好车辆出车前、行驶中的检查,按规定配备灭火器 ,杜绝车辆带“病”行驶。有故障及时报修。

   2、要及时了解掌握气象信息,针对高温和汛期特点,驾驶员要做好以下安全防范工作:   (1)防止疲劳、瞌睡驾车

   由于夏季温度较高,加上昼长夜短,睡眠不好或不足,容易疲劳,造成车辆事故。因此驾驶人员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,要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,预防驾驶疲劳。当行车中感到疲劳、打哈欠、手足无力等疲劳征兆时,应立即停车休息,或用冷水淋洗头面,活动四肢,待精力恢复、头脑清醒后再行车。

   (2)防高热中暑

   夏季日照强、气温高,特别是车辆无空调的驾驶员,流汗多,精力消耗大,易发生中暑。为预防中暑,驾驶员在出车前和行车途中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,多饮用清凉饮料,并注意补充盐分。随车携带水杯、毛巾、防暑药物等。保持驾驶室内通风良好,途中注意休息。

   (3)防情绪激动

   高温下驾车,驾驶人员心情烦躁,一旦遇到外界情况刺激(如对方车辆挤压占道、夜间会车不闭远光灯),容易引起情绪激动,从而出现行为过激,如让车不让速、超车急转向、夜间比灯亮等等,极易造成事故,因此,驾驶人员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,包容他人非礼之举,从而化险为夷。

   (4)防发动机高温

   夏季环境温度高,发动机容易过热。因此,夏季应加强对发动机冷却系统的检查、保养,及时清除水箱、管路中的水垢和散热器芯片间嵌入的杂物;认真检查节温器、水泵、风扇的工作性能,损坏的应及时修复,同时注意调整好风扇皮带的张紧度;及时加注冷却水。当水温超过100℃时,应在荫凉处停车降温,让发动机怠速运转,并掀开发动机罩以利散热。当水箱开锅、发动机过热时,切勿将发动机熄火(电机驱动风扇的除外),也不可向发动机泼冷水,以防机体炸裂。

   出车前应检查冷却液夜面是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(冷却应用防冻液,因其防冻、除垢、耐高温),并检查有无渗漏现象,检查风扇皮带的质量和松紧度,及时清除散热器外部飞进的异物和尘土。行车中,应注意观察水温的变化,一旦出现“开锅”不要立即熄火和急于加注冷却水,应尽量停在阴凉处怠速运转,打开引擎盖,等温度下降后,再用湿毛巾或湿棉纱捂住扇热器盖慢慢开启,身体尽量远离,以防烫伤。

   (5)防制动失灵

   液压制动的车辆,应注意检查制动液质量和数量,防止其沸点降低而形成气阻,从而影响制动效果。因此,必要时应更换制动液(按要求两年更换一次)检查制动总泵、分泵的工作情况,彻底排除制动管路的空气。气压制动的车辆,要经常检查最大制动工作气压,检查制动皮碗和软管有无老化。

   (6)防轮胎爆裂

   夏季高温下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温度很高,从而导致高速旋转的汽车轮胎的温度与气压增高,容易引起爆胎。夏季应经常注意轮胎气压,特别是在上高速公路行驶以前,更是要仔细检查。一般来讲,夏季轮胎的气压要低于正常胎压值10%左右。用胎压表可以测量到准确的胎压,最好去维修站测量。检查胎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目测车胎,通过观察轮胎接触地面的变形程度来判断轮胎的胎压是否正常。一般而言,轮胎的正常使用寿命为3年80000KM,到期应及时更换,以防爆胎引起不测。

   (7)防涉水行车和熄火后再点火

   遇到积水路面不要盲目强行通过,应该下车观察水的深度,水深若超过半个车轮的高度,则严禁涉水通过,若水深不超过半个车轮的高度,则可涉水通过,但车辆涉水行车时,应采取低速(低档位)大油门,保持车速,尽可能往积水较浅的路面通过,同时,涉水时尽量避免并列通行,更不能跟在大车的后面或伴随大车而行。汽车在涉水过程中如果感觉动力不足,须快速踩下离合器,猛轰几脚油门,以提高发动机的转速,保持排气管中始终有压力气体,防止积水进入排气管,造成熄火。一旦发现车辆被淹熄火后,一定不要再发动汽车,而应尽快将车辆推至安全地点。同时要尽快把电瓶负极拆下来,以免车上的各种电器因进水而发生短路,并立即寻求汽修厂专业人员的帮助。特别提醒:涉水行车最忌讳的就是,车辆在熄火后强行点火,这样很容易造成发动机的“爆缸”,发生人为机械事故。

   (8)防止车辆发生火灾

   注意加油不可过满,汽车油箱盖都设有通气孔,如果汽油加得比较满,行驶中的颠簸会使汽油溢出,遇上静电就会引发火灾。特别提醒吸烟的同志,不要在车内放置打火机等易燃品,车辆经过强烈阳光暴晒后,车内的温度足以使打火机发生爆炸或自燃引起火灾。

   (9)切忌酒后驾车

   司机应谨记“驾车不饮酒,饮酒不驾车”。饮酒后会使人对外界的反应和控制能力下降,容易产生困倦,且对行车中的距离和速度等不能正确做出判断,严重影响行车安全甚至危害公共安全。

   (10)切勿超速行驶。

   夏日柏油路面容易软化,使车轮与路面摩擦系数降低,制动性能下降,行驶中要注意控制车速,采取措施谨防不测。

   (11)切忌穿拖鞋驾车

   夏日里禁止驾驶人员穿着拖鞋开车,因为在发生紧急情况的时候,如果踩油门或刹车时拖鞋不跟脚,很有可能延误刹车时机,造成交通事故。

   (12)不宜长时间开空调

   一般装有空调器的车辆,密封性能较好。绝大多数人在这种环境中呆几个小时就会有头晕、倦怠的感觉,而且记忆力也会减退。同时,车内人员呼出大量二氧化碳,车内氧气急剧减少。建议开车人适当调节空调工作状态,或每隔一段时间打开车窗透透气。

   各单位接到通知后,望认真组织落实。公司将于近日组织一次夏季安全生产大检查,并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山东永固钢结构集团有限公司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二零一四年七月十五日